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

完美與醜陋


這世界充斥著許多價值觀,其中一種聲音常在我們生活中縈繞,時時刻刻提醒著:你不夠好,還要更好;你不夠完美,還要更努力……








﹝受虐的自我﹞

諮商室裡,案主難過的說:老師,我的壓力真的很大,我已經很努力了,可是總是達不到期待的標準,我覺得自己好糟喔,為什麼覺得可以做得到的目標,自己都做不到……,我的心裡哀嘆:又來一個深受完美主義壓迫的孩子,永遠看不見曾經的努力,只看見與目標有落差。

透過媒體,我們經常被灌輸何謂”完美”:和樂的家庭、高薪高社會地位、優秀的學業、成功的事業、理想中的伴侶、姣好的容貌身材、得到所有人的稱讚……,當追逐完美的那一步開始,就是允許了社會的”完美價值觀”操縱自我,也是無法接納自我的開始。

我們想像達到完美,可以得到所有的稱讚,因此也表示獲得了讚美,同時意味著獲得了人們的認同與接納。然而追逐完美,相對表示現在的狀態並不完美;漸漸地,總是發現完美的標準還沒達成,卻感到身心俱疲;可悲的是我們卻仍不敢放鬆,因為社會的價值觀深深內化在心,不停地在心中喧嚷著:要更努力達到完美,才能得到人們的肯定與讚美。在完美的標準之下,有個受虐的自我,我們任由外界的標準與評價不斷踏伐自己,直到受傷仍不自知……


﹝你很特別﹞


陸可鐸(Max Lucado)著「你很特別」一書,說在微美克村的木頭人們,以自己認為的好與壞,在彼此之間不停的互貼標籤,直到故事的主角-胖哥,因達不到木頭人認為的標準而被驅逐,胖哥渴望受創的心靈希望不再被標籤迫害,追尋的過程,他找到另一種更美的價值觀-生命的本質即是價值。

作者以木頭人貼標籤喻社會傳遞的價值觀-完美與低劣,而身在這環境中的人們,不僅深受完美價值觀的迫害;更甚者,我們像微美克村的木頭人:樂此不疲的玩著貼標籤遊戲,並成為這種價值觀的傳遞者;因此遺忘了原來生命是可貴的,能成為一個人是這樣的美好。

所以聖經說:
「愛裏沒有懼怕;愛既完全,就把懼怕除去。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,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。」
真正的接納與愛,不是行為、能力、外表,或其他條件可以換得的。因為以努力或是達成完美來換得接納與愛,是有條件的愛,同時暗喻這些讚許、肯定與愛不是恆定永久的。


﹝掙脫枷鎖﹞

身受完美之苦的自我,內心不停的呼喊掙扎,也不斷在自我貶抑。理情治療學派(REBT)認為僵化極端的信念(指想法中有必須、一定、絕對)是不合理的想法,例如,完美主義的想法是指必須要做得很好,反之我就是糟糕的人;如果我沒有被人們認同或讚許,就表示我一定很不好。REBT理論指出這些想法、信念是不合理的,需要使僵化的想法加以鬆動,而不再為其所苦。

經驗使人成長,而錯誤提供經驗。當看見努力的自我,仍被虛渺的完美虐待,或許就能停止下來疼惜接納一下自己;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,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,歷經的失敗與錯誤卻使人更成長,而未達成的部分,可以視為提供後續可以努力的方向。

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

無法快樂,不是妳的選擇或錯誤,而是一種心理疾病

有一種人,做事飛快,做人超好,認識她的人,沒有一位不讚賞她的。她擅於社交,很會做人,做的雖然是小生意,但是很懂得拿捏:妳也許只是跟她買了一點東西,她就送妳一點點亮晶晶小飾品;你買的東西也許太多太雜,她硬是要幫妳包裝得漂漂亮亮──即便妳以經強調:妳不是打算要拿去送人的;萬一妳買的東西多了一點,她甚至會親自幫妳搬到車上,服務費全免。如果妳是私下聚會認識見到她的,見過一次面,聊過一次天,兩年後再見到,她不但可以親切地叫出妳的名字,還能問妳的小孩上了哪一家國中?唯一比較困擾的是,倘若妳要送她一個小禮物,她就是客客氣氣地不要收,非得兩個人推過來又推過去,找了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,才有辦法把禮物交出手。
當然,也許在各種私下場合,妳聽過她的一些小故事,諸如:她的婚姻不幸福啦!甚至可能瀕臨離婚的命運;她跟她的哥哥弟第嫂嫂弟婦處的不好啦!甚至她連過年都不願意回她老家等等的。
由於這些流言是私事,妳也不好意思當面問,妳的朋友也不敢,甚至她的朋友也不敢。所以,當你們見面時,就只能是和和樂樂,一團和氣,也許大家相約出去玩,她能自告奮勇地告訴妳哪邊好玩?哪邊有好吃的?也許跟她在一起,妳就是會感覺到歡樂,感覺到愉快,但是,如果不是一群人在一起,或者妳們不是一起在做什麼事,妳跟她單獨在一起,即便是同性,也會感到有點尷尬。離開會場,回家的陸上,如果妳夠敏感,或者有敏感的朋友,都會感覺到:跟她在一起,就會有一種莫名的難過,甚至是想哭的感覺。不過,下一次見到她,又是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了。
妳見過這樣的人嗎?還是說,妳自己就是這樣的人?
妳看到她的孤單嗎?妳能體會她那種渴望愛卻得不到愛的痛苦嗎?你見過她非常渴望讓自己也能跟著大家High起來,卻始終做不到的悲哀嗎?
還是說,妳看見過她在她所帶動的歡樂人群中,唯一笑不出來的,就是她自己嗎?

╳            ╳            ╳

她的「被愛能力」已經失去了。雖然,她非常的想被愛、被照顧、被呵護,但是她會發現:不管自己怎麼做,彷彿自己永遠是不夠好的。別人回報她的方式,最好的狀況,就是順著她的期待:快快樂樂地活下去;對於她關心的人,她完全真誠地希望他們能夠一輩子都能那麼的幸福──除了她自己,她一點也不指望自己能夠擁有幸福。更嚴格來說,她自己恐怕並不包含在她所關心的人名單上──她並不關心她自己。
也許她的姐妹淘知道真相;也許知心好友會告訴她:看開點,不要想那麼多,人生不過就是這樣;也許她的普通朋友會驚訝地對她說:妳這樣還不叫做幸福喔!瞧對方的神情,若不是不相信,就是很懷疑她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過去,卻不方便開口;最糟糕的是,恐怕連她自己也不清楚,自己為什麼就是開心不起來?也許,她真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過去,也許她也很清楚:那都過去了,永永遠遠過去了,她只能活在當下,而當下等著她的是幸福;也許,連她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了?為什麼就是快樂不起來,
各種人士用各種方法勸著她,叫她不要再繼續難過,叫她不要再繼續為那一個或一些不懂得她的好的人而感到悲傷。雖然說,她知道自己做不到,但她恐怕不曉得:問題根本就不在於那些已經浮上檯面的人──那些人根本就不配!根本就沒有資格讓她不快樂!所以,不管她怎麼學會寬恕,怎麼學會以平常心看待,都是沒有用的,因為關鍵點根本就不是這些人。光憑那些人的力量,是傷害不了她的,事實上,是她內心早已經有了破口,讓幸福流光光,她才會在乎那些加害者,讓加害者吸乾她殘存的幸福感。只要一天找不到這些破口,一天不將他們補起來,那麼,不管有多少關心她的人,給她多少的愛與關懷,都是沒有用的。彷彿目蓮救母一樣,在阿鼻地獄裡,任何美味的食物一入口,就立刻變成焚燒的烈火。
對於這些想在阿鼻地獄裡建照建築自己美麗天堂的人,我只能用很敬佩的眼神,卻必須說出很殘酷的真話:不管你怎麼努力,這個天堂永遠是搭建不起來的,因為妳的身上,少了一種最關鍵的要素:「被愛的能力」。
什麼是「被愛的能力」?閉上眼睛,找出那一個五歲的自己,問問她,懂不懂什麼叫做「什麼叫做被愛的能力」?她就會用身體告訴妳的。當然,她不是很好找,因為現在的她,已經鑽到很深的棉被裡面去了。如果,妳用盡全力,還是找不到她,或者妳確定她已不在妳身上,或者,她赫然發現:她根本就從來不曾住在妳身上,那麼,妳就得嚴肅的來面對:因為她的消失或不曾到來,而在妳內心留下的那塊巨大的黑洞。
妳察覺的到那個黑洞嗎?這個黑洞是心理學中,客體關係理論裡頭,非常重要的一個名詞,當然,不是學心理治療的人,即便是精神科醫師,都未必了解到這個黑洞的重要性──
你是否曾經體驗到一種感覺:自己明明清醒著,也很清楚自己是在哪裡,在做什麼事,但是,妳就是感覺不到自己。妳只有一種可怖的經驗:自己彷彿離自己越來越遠,好像有什麼東西正在從妳的身上流出來,掉進黑洞裡面,無聲無息,而自己,正在一點一滴流失。
痛覺常常可以稍微阻擋自己的流失,很多人割腕,一點都不是為了自殺,而是像卡通影片裡面那個懷疑自己是否清醒的人、用力捏一下自己的舉動──利用痛覺,來讓自己醒過來。而割腕,對於少數人而言,是不會痛的,相反的,反而會有一種「放心的感覺」──當然,妳我如果不曾割過腕,那絕對不要嘗試,因為對我們而言,那是又動又令人害怕的經驗。如果妳想知道妳是哪一種人,不妨試著握拳用力揍牆壁一下,如果會痛,或者妳連做都不必做,就知道自己會痛,那妳就不是上面我講的那種人。
好好想一想,自己「被愛的能力」還存在嗎?如果不在了,趕快把她找回來吧!不要只是不斷告訴自己「我要愛自己」,那是沒有用的。愛自己是一門學問,有很多的理論與技術,而引導別人愛自己,本身就是專業之一。
被愛的能力是快樂的泉源。沒有被愛的能力,那麼,自己都不愛自己了,誰來關心你呢?
也許,妳現在還感覺不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,但是,妳身旁總有這樣的人吧?讓他們知道:「被愛」,也是一種能力,不小心就會被遺忘的,但是也可以透過心理治療再度取得的。

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

杏語部落格正式成立

大家好,杏語部落格正式成立了。
這是一個對外開放的部落格。大家都有自己ID。 也為自己的言論負責。這裡是個心理治療知識的殿堂、心情故事的小棧、與各種質疑與回覆的地方。

每一位訪客,都可以一邊自由發言,一邊自由的憤怒、打Wii或吃晚餐。我們保障您的自由:因為我們看不見你所寫的文章以外,你的任何行為。當然,你不發言也沒關係,這等於是同你暫時消失了。

但是每一位作者會很熱情的,亂七八糟的,用各種自以為是的方式來發表自己在心理治療上的種種看法、心路歷程、還有為免費為大家解惑。

其他的,還有很多點,但是都不重要,所以沒了。

再次向您說聲,歡迎光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