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

完美與醜陋


這世界充斥著許多價值觀,其中一種聲音常在我們生活中縈繞,時時刻刻提醒著:你不夠好,還要更好;你不夠完美,還要更努力……








﹝受虐的自我﹞

諮商室裡,案主難過的說:老師,我的壓力真的很大,我已經很努力了,可是總是達不到期待的標準,我覺得自己好糟喔,為什麼覺得可以做得到的目標,自己都做不到……,我的心裡哀嘆:又來一個深受完美主義壓迫的孩子,永遠看不見曾經的努力,只看見與目標有落差。

透過媒體,我們經常被灌輸何謂”完美”:和樂的家庭、高薪高社會地位、優秀的學業、成功的事業、理想中的伴侶、姣好的容貌身材、得到所有人的稱讚……,當追逐完美的那一步開始,就是允許了社會的”完美價值觀”操縱自我,也是無法接納自我的開始。

我們想像達到完美,可以得到所有的稱讚,因此也表示獲得了讚美,同時意味著獲得了人們的認同與接納。然而追逐完美,相對表示現在的狀態並不完美;漸漸地,總是發現完美的標準還沒達成,卻感到身心俱疲;可悲的是我們卻仍不敢放鬆,因為社會的價值觀深深內化在心,不停地在心中喧嚷著:要更努力達到完美,才能得到人們的肯定與讚美。在完美的標準之下,有個受虐的自我,我們任由外界的標準與評價不斷踏伐自己,直到受傷仍不自知……


﹝你很特別﹞


陸可鐸(Max Lucado)著「你很特別」一書,說在微美克村的木頭人們,以自己認為的好與壞,在彼此之間不停的互貼標籤,直到故事的主角-胖哥,因達不到木頭人認為的標準而被驅逐,胖哥渴望受創的心靈希望不再被標籤迫害,追尋的過程,他找到另一種更美的價值觀-生命的本質即是價值。

作者以木頭人貼標籤喻社會傳遞的價值觀-完美與低劣,而身在這環境中的人們,不僅深受完美價值觀的迫害;更甚者,我們像微美克村的木頭人:樂此不疲的玩著貼標籤遊戲,並成為這種價值觀的傳遞者;因此遺忘了原來生命是可貴的,能成為一個人是這樣的美好。

所以聖經說:
「愛裏沒有懼怕;愛既完全,就把懼怕除去。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,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。」
真正的接納與愛,不是行為、能力、外表,或其他條件可以換得的。因為以努力或是達成完美來換得接納與愛,是有條件的愛,同時暗喻這些讚許、肯定與愛不是恆定永久的。


﹝掙脫枷鎖﹞

身受完美之苦的自我,內心不停的呼喊掙扎,也不斷在自我貶抑。理情治療學派(REBT)認為僵化極端的信念(指想法中有必須、一定、絕對)是不合理的想法,例如,完美主義的想法是指必須要做得很好,反之我就是糟糕的人;如果我沒有被人們認同或讚許,就表示我一定很不好。REBT理論指出這些想法、信念是不合理的,需要使僵化的想法加以鬆動,而不再為其所苦。

經驗使人成長,而錯誤提供經驗。當看見努力的自我,仍被虛渺的完美虐待,或許就能停止下來疼惜接納一下自己;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,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,歷經的失敗與錯誤卻使人更成長,而未達成的部分,可以視為提供後續可以努力的方向。

2 則留言:

PENNER 提到...

bullshit,這世界充斥著許多價值觀,其中一種聲音常在我們生活中縈繞,時時刻刻提醒著,hey,u are special.


it's good on bible, it's bullshit here.

神秘之旅 Truth Journey 提到...

I agree with you, Penner!

我同意你的看法, PENNER !